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消灭日本消灭日本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2025-07-03【消灭日本】人已围观
MP3
简介DeepSeek-R1 回答完成
深度思考完成 用时24秒,搜索全网38篇资料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是唐代楷书的巅峰之作,亦是颜体成熟期的代表。以下从五个维度解析其价值:
一、作品核心信息
-
创作背景
- 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颜真卿时年72岁,时任太子少保。告身为古代授官文凭,此帖系其自书的职务任命书34。
- 内容含正文33行253字及衔名小字13行,内容为朝廷敕封文书,体现唐代职官制度13。
-
形制与递藏
- 纸本墨迹,纵约29厘米,横约220厘米,现存日本东京中村不折书道博物馆12。
- 递藏脉络:北宋宣和内府(钤“宣和七玺”之六)→ 南宋贾似道 → 明代韩逢禧 → 清代安岐、乾隆内府 → 恭亲王奕䜣 → 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后流入日本45。
二、艺术特征解析
-
笔法:篆籀气韵与筋骨张力
- 藏锋铺毫:起笔多裹锋,横画细劲如“一”“上”,竖画粗重微曲(如“中”“国”),形成“横细竖粗”的颜体典型特征19。
- 篆籀入楷:转笔外拓圆浑,捺画“燕尾”饱满(如“之”“人”),竖钩弧曲如弓,暗含篆书笔意811。
-
结体:宽博雄浑与动态平衡
- 外紧内疏:字形外拓如鼓,中宫疏朗(如“国”“卿”),重心左倾制造动势(如“太”“大”)89。
- 拙中寓巧:点画形态多变,如“真”“其”右点厚重,长撇中段加粗增强力度916。
-
章法与墨法
- 行距疏朗,字距紧密,形成“竖成行、横无列”的庄重布局1011。
- 墨色浓重如漆,枯润变化含蓄,墨韵沉入纸素,凸显“颜筋”的饱满质感18。
三、真伪争议与学术价值
-
真伪之辩
- 质疑点:启功指“自书己告不合制度”;曹宝麟比对同期碑刻(如《颜家庙碑》),认为“光”“国”等字结构差异显著812。
- 支持论据:碳14检测证纸墨为唐代物;蔡襄、米友仁、董其昌题跋鉴定为真迹;笔法晚年特征(如外拓弧笔)与《颜氏家庙碑》一致713。
-
历史价值
- 唯一传世颜楷墨迹,为研究唐代告身文书格式提供实物范本1020。
- 体现“人书俱老”境界:相较于早期《多宝塔碑》的严谨,此帖更显自由苍劲1522。
四、后世影响与临习要点
-
艺术地位
- 董其昌誉其“奇古豪宕”,詹景凤叹“一笔千钧,体合天成”14。
- 与《祭侄文稿》并称“颜体双璧”,开创楷书“庙堂气象”新范式1122。
-
临习启示
- 技法核心:强化中锋绞转,把握“横细竖粗”的对比关系;竖画需蓄力弧曲,忌僵直916。
- 精神领悟:董其昌强调“见不见之云霞”,须透过雄浑表象捕捉内在生命力1822。
五、版本与流传启示
- 重要复刻本:
- 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法帖珍赏》(2019)原大经折装,还原墨色层次2324。
- 孙宝文编《经典碑帖放大本》(2020)1.5倍放大呈现笔锋细节21。
- 历史教训: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致国宝流失,映射近代文物之殇56。
此帖以铮铮铁骨铸就楷书丰碑,其笔墨间奔涌的浩然之气,早已超越真伪之辩,成为中华美学的永恒象征1015。
Tags:
很赞哦! ()
上一篇:颜真卿的作品,有哪些流失境外
下一篇:赵子昂的作品,有哪些流失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