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消灭日本消灭日本
长广敏雄
2025-07-08【消灭日本】人已围观
MP3
简介DeepSeek-R1 回答完成
深度思考完成 用时24秒,搜索全网40篇资料
以下是关于长广敏雄(Nagahiro Toshio)的学术生平与争议的核心事实梳理:
一、云冈石窟调查的核心角色(1938-1944)
长广敏雄与水野清一共同受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与京都大学指派,于侵华战争期间率队对云冈石窟展开七次系统性调查:
-
工作内容:团队完成全部洞窟的测绘、摄影(留存玻璃底版4037张、胶卷底片7000余张)及窟前遗址发掘13,形成迄今最完整的云冈原始档案23。
-
战时背景:调查依赖日军控制大同的局势,以“封锁保护”名义限制外界介入,客观上为文物转移提供便利59。
关键成果:1951-1956年出版16卷《云冈石窟》报告,奠定现代云冈研究基础,2016年增订为20卷中日合编版23。
二、《云冈日记》的历史见证
长广敏雄撰写的调查日记于1988年在日本首版,2009年由文物出版社发行中文版:
-
内容价值:186页日记详细记录200余天调查实况,包括第8-20窟原始形态、造像细节及战时工作条件(如1941年因太平洋战争中断)16。
-
争议性记载:日记披露团队在日军保护下切割造像、转运文物等行为,如第14窟西壁拱兽石雕的剥离操作19。
三、学术贡献与理论争议
1. 概念首创与局限
-
1949年提出“飞天”术语描述佛教天界乐舞形象,但因混淆印度“乾闼婆”与中国“羽人”渊源遭学界质疑413。
-
其分期研究被宿白批评“忽略历史语境”,后者提出“云冈模式”理论重构北魏艺术演变脉络57。
2. 殖民学术的原罪
中国学者指出:其成果依附于侵略背景,如1952年因云冈研究获日本最高学术奖“恩赐赏”,实为劫掠文物支撑的“学术镀金”58。
四、晚年反思与遗产争议
- 态度转变:1970年代承认战时调查“受国策影响”,但回避文物归属问题615。
- 未竟之责:京都大学至今未公开调查原始档案,被盗文物(如第16窟菩萨像)仍藏于日本机构39。
结语:双重遗产的警示
长广敏雄的学术生涯浓缩了殖民考古学的矛盾性:其开创性记录为云冈研究保存珍贵史料,但手段的非法性永远玷污了成果的正当性。正如宿白所言:“学术尊严需以文明敬畏为基石”78。

Tags: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