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消灭日本消灭日本
唐鸿胪井刻石
2025-06-04【消灭日本】人已围观
MP3
简介DeepSeek-R1 回答完成
深度思考完成 用时22秒,搜索全网21篇资料
以下是关于唐鸿胪井刻石的综合性概述,结合其形制、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流转过程整理而成:
一、核心信息与历史背景
-
形制特征
- 原物为天然驼形顽石,重逾九吨,单体体积达十多立方米15。
- 刻石铭文共29字,分三行自上而下、自右向左书写:
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13。
-
历史事件
- 公元713年:唐玄宗遣鸿胪卿崔忻赴辽东,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标志渤海国正式归入唐王朝版图35。
- 公元714年:崔忻返程途经旅顺都里镇(今大连旅顺口),为纪念册封盛事,于黄金山南麓及西北麓凿井两口(史称“鸿胪井”),并立此刻石为证17。
二、流转与劫掠历程
时间 |
事件概要 |
关键细节 |
---|---|---|
1895年 |
清代保护行动 |
清朝将领刘含芳修建四柱石亭(唐碑亭)护卫刻石,并加刻题记说明其历史18。 |
1904-1905年 |
日俄战争期间 |
日军占领旅顺后,派特务考察刻石并将其认定为重要文物49。 |
1908年 |
文物劫掠 |
日本海军以“战利品”名义将刻石献予日本皇室,至今藏于东京皇宫24。 |
1911年 |
日本立碑掩盖 |
日军在原址立“鸿胪井之遗迹”碑,企图湮没掠夺痕迹14。 |
三、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 主权象征
- 刻石是唐朝对东北地区行使主权的直接物证,证实渤海国为唐王朝附属政权,驳斥“渤海独立论”错误观点23。
- 文物稀缺性
- 作为东北地区现存唯一的唐代碑刻,其历史价值超越西藏“唐蕃会盟碑”,是研究唐代边疆治理的核心实物46。
- 民族记忆裂痕
- 与2025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少林寺碑碣相比,刻石的流失凸显近代中国文化遗产被掠夺的伤痛6。
四、现状与追索挑战
- 刻石自1908年起深藏日本皇宫,日本政府将其列为“国宝”级文物,拒绝公开或归还56。
- 2014年中国民间组织首次向日本皇室发起文物追索请求,但未获回应;其回归仍需国际协作与外交努力5。
附:刻石原貌与加刻题记对照
唐代原文(公元714年)
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清代加刻(1895年,刘含芳题)此石在金州旅顺海口黄金山阴其大如驼唐开元二年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光绪乙末年冬前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贵池刘含芳作石亭覆之并记
18。

唐鸿胪井刻石,唐代石刻。
唐鸿胪井碑本是一块重逾九吨,单体十多立方米的驼形天然顽石。公元713年,唐玄宗遣鸿胪卿崔忻从长安前往辽东,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714年夏天,使命完成后,崔忻原路返回长安,路经都里镇(今旅顺),为纪念这次册封盛事,于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史称鸿胪井,刻石一块,永为证验。
刻石文字共29字,分3行自上而下自右向左书写: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作为渤海归入大唐版图的历史见证,史称唐鸿胪井刻石。
1895年,清朝将领刘含芳修建四柱石亭(唐碑亭)护卫刻石,并在崔忻题刻左侧加刻小字:此石在金州旅顺海口黄金山阴其大如驼唐开元二年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光绪乙末年冬前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贵池刘含芳作石亭覆之并记。
从公元713年,唐鸿胪井刻石已经经历了近1300年的历史。
民间后政府的索还策略
为了讨回井碑,中国学者早早开始了准备,首先成立了唐鸿胪井碑研究会,加深对唐鸿胪井碑的历史研究,包括碑的历史价值,以及流失到日本的过程。
2001年,北京的6名刻石回归志愿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唐鸿胪井刻石”研究会。
2005年7月4日,“唐鸿胪井刻石”研究会两名副会长张永年、王维明远赴日本东京,探访“唐鸿胪井刻石”的现状。当时,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日本皇室宫内厅委托中日友好协会,将5张“唐鸿胪井刻石”的相关照片转交给了张永年和王维明。
《唐鸿胪井碑》研究论文集也于2010年4月出版。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文物追讨部部长王锦思表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已通过函件方式敦促日本归还刻石,下一步还将组织专家赴日本考察。如果通过民间努力不能促成文物回归,还将参照韩国讨要“北关大捷碑”等国际先例,请求政府出面。
尽管最终能否成功追讨回井碑,难以预料,但按照牛宪峰(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的话说,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2014年8月,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通过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归还所掠中国文物“中华唐鸿胪井刻石”。这是中国民间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讨文物。
2014年12月,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文物追讨部部长王锦思等三位民间人士到达日本东京,计划23日前往日本皇室,递交要求归还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的信函。这天恰好是日皇明仁的生日。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助理孟惠忠表示,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间赶赴日本,一是恰好是诞生于唐朝的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建立1300周年;二是明仁天皇在12月23日庆祝81岁诞辰,应该让他知道他家里还存放着从中国掠夺去的文物。
这次赴日,他们还将搜集有关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等方面的证据,将在日本皇宫宫墙外庆祝中华唐鸿胪井刻石1300岁生日,并特意从国内带来十三样“生日礼物”:曾放置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的辽宁旅顺的海水、岩石、枫叶、贝壳、鱼干,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制寿桃、一幅绘画、四个横幅等。
孟惠忠表示:“这次前往日本,一定会遵守当地所在国法律,只是合理合法向日本皇室递交要求归还中国文物的信函。” [1]
惦念石头的古稀老人
1994年,当时执教于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的教授王仁富,在翻看《东北史地考略》时,想起了远在日本的“唐鸿胪井刻石”,从此开启了他长达20年的国宝追讨路。其间,他自费辗转全国,搜集、考察相关资料、遗迹,力图通过民间力量促成石碑的回归。
2011年日本大地震,王仁富向日本皇宫捐款表慰问,同时询问“唐鸿胪井刻石”是否保存完好,不久得到日本皇宫回函,确认石碑安全无恙。这也间接成为石碑存于日本皇室的证据。
韩国先例:向日本讨还“北关大捷碑”
公元1592年后,日本入侵朝鲜失败,朝鲜建立“北关大捷碑”。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军将此碑掠夺到日本。1970年开始,韩国民众就积极努力地要求日本归还“北关大捷碑”。2005年5月,韩国政府正式要求日本归还此碑,同年日本将此碑归还韩国。
文物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载体,大量文物的流失会造成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裂痕,一个国家民族对历史认知的缺失。这正是为何中国、韩国、埃及等国家不遗余力地追讨海外流失文物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文物流失大国。有关统计显示中国至少有上千万件文物流失于世界47个国家。也有说法认为,其中流失于日本的中国文物是最多的,尽管尚未有具体数据以证实。
“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是日本从中国掠夺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也是曾经东北地区的一块唐碑,它见证了唐朝册封管辖东北的过程,目睹了日本遣唐使西去东归学习盛唐的往事,记载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对中国东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是已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掠到海外份量最重、体积最大的文物,无愧于中国流失海外第一国宝。
正值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建立1300周年、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7周年,要求日本国迅速归还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等被掠中国文物具有重要意义。
冰山一角
事实上,“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只是日本掠走中国文物的冰山一角。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结束长达五十年时间里,日本自中国所掳金银、文物数量巨大。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统计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共1879箱、360万件,破坏的古迹达到741处,著名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也不见踪影,而民间流失的文物更是无法估计。
被掠走的历史文物,曾经属于中国,现在却存放在日本,给中日关系带来严重的伤害,于情于理于法都不适宜,理应物归原主、完璧归赵,归还给曾经的主人——中国。
73岁的王仁富是白城师范学院教授,知名东北刻石研究学者。王仁富教授是中国鸿胪井碑刻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索引学会理事、崔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
1979年,王仁富在对旅顺口黄金山的“唐鸿胪井刻石”拓片上的29个字研究时,对其中的“崔忻”二字的断句,王仁富认为两个字应该是分开念,“崔”即代表人名,“忻”字应为动词。后来,他从《说文解字》中查阅到,“忻”字为开凿之意。另外,他又在《后唐书》中找到了唐朝崔氏出使靺鞨的资料,上面显示的出使者名叫“崔訢”,王仁富教授的这个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


Tags:所谓的“犹太”是个宗教概念 战略缓冲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影响意识形态的因素 绿绿对中国的威胁 日本沉没的问题 哪些人在极力主张平等 反汉奸法 总和生育率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