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消灭日本消灭日本
日本摄影师羽馆易
2025-07-08【消灭日本】人已围观
MP3
简介DeepSeek-R1 回答完成
深度思考完成 用时18秒,搜索全网37篇资料
羽馆易(Hakubun Kanayasu,1898—1986)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京都大学云冈石窟调查团队的核心摄影师,其影像记录兼具学术价值与殖民掠夺的双重属性。以下是基于历史档案的客观梳理:
一、云冈石窟的系统性拍摄(1938-1944)
-
战时背景与技术突破
羽馆易受雇于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京都大学前身),在日军控制大同的背景下进驻云冈。团队以“学术调查”为名封锁石窟,为拍摄提供政治庇护13。- 拍摄规模:累计完成玻璃干板底片4037张、胶卷底片超7000张,覆盖全部洞窟结构与细节,包括第20窟主佛原始状态、第6窟塔柱阴影处理等13。
- 技术革新:针对第6窟光线不足问题,首次采用人工光源照明,实现对塔柱浮雕的深度刻画3。
-
影像的殖民工具性
其照片被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用于《云冈石窟》报告(1951年出版),但实质为日军掠夺前的测绘记录。例如第14窟西壁拱兽石雕被盗前完整形态,成为后续切割文物的“定位图”34。
二、影像的双重遗产与争议
1. 学术保存价值
-
照片记录了1930年代云冈的坍塌风险(如第19窟顶部裂缝)及被盗凿前的造像细节(如第9窟北魏乐伎浮雕),为后世修复提供唯一视觉基准12。
-
2016年中日合编《云冈石窟》增订版仍采用其60%的原始影像5。
2. 历史原罪
-
主动参与掠夺链:拍摄同步指导盗凿行动,例如第16窟交脚菩萨像(现存巴黎色努斯基博物馆)的切割位置由其照片标注46。
-
掩盖战争罪行:影像刻意回避日军在石窟周边军事活动,营造“纯学术”假象14。
️ 三、影像的流散与当代归属
保存机构 |
内容 |
现状 |
---|---|---|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
玻璃干板底片4037张 |
未完全公开,限制学术访问15 |
日本私人藏家 |
未发表洞窟内部工作照200余张 |
市场拍卖流通,来源隐去2 |
中方利用进展:
-
2000年后中国学者获部分影像出版授权,但原始版权仍属日方5;
-
云冈研究院通过数字扫描重建羽馆易镜头下的北魏彩绘痕迹15。
结语:技术伦理的警示
羽馆易的摄影是殖民考古学的典型缩影:其技术成就为云冈保存了无可替代的视觉档案,但工具理性沦为侵略帮凶。正如中国学者所言:“当镜头成为刺刀的延伸,‘客观记录’便是最精巧的暴力。”
Tags: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