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消灭日本消灭日本

敦煌遗物/‌唐代经幡,被劫掠记录

2025-07-18【消灭日本】人已围观 MP3

简介智能模式 回答完成
深度思考完成 用时78秒,搜索全网45篇资料

以下是关于‌敦煌遗物/唐代经幡被劫掠记录‌的详细回答,结合历史背景、劫掠事件、流失现状及追索进展综合分析:


一、唐代经幡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1. 形制与功能

    • 唐代经幡属于佛教仪式用旗,形制分为长幡与短幡。长幡由提系、三角形幡首、幡身及绢帛幡脚组成,多悬挂于寺庙或佛塔;短幡呈半圆形,底部饰五彩脚,常见于天王手持形象(如莫高窟第154窟毗沙门天王像)‌12。
    • 材质以丝绢为主,工艺涵盖染缬、刺绣等,色彩保存完好者如大英博物馆藏晚唐五代幢幡,因长期封存于藏经洞,氧化程度低‌34。
  2. 艺术与宗教意义

    • 绘像幡(如菩萨、金刚力士像)是唐代佛教艺术的代表,东京国立博物馆藏9世纪《菩萨立像幡》展现了幡的完整形态,融合绘画与织物工艺‌5。
    • 敦煌经幡记录了唐代多元文化交融,部分幡身题记包含胡人姓名(如康姓信徒),反映丝路贸易与佛教传播的关联‌67。

二、劫掠事件与主要劫掠方

1. ‌斯坦因(1907年)

  • 劫掠方式‌:以“考古考察”为名,通过师爷蒋孝琬与道士王圆箓交涉,以40锭马蹄银换取藏经洞文物,包括26件完整或残损经幡‌38。
  • 劫掠清单‌:
    • 现藏大英博物馆的《菩萨像经幡》(高172.5厘米),绘有持莲花菩萨像,背面罕见呈现‌4。
    • 另有《引路菩萨绢幡》等流失文物,原用于佛教丧葬仪式‌9。

2. ‌伯希和(1908年)

  • 劫掠特点‌:凭借汉学知识精选学术价值高的文物,掠走约5000件文献及绘幡,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与吉美博物馆‌10。
  • 代表藏品‌:巴黎藏《染缬绢幡》结合绞编工艺,体现唐代丝绸技术巅峰‌11。

3. ‌大谷探险队(1910-1914年)

  • 劫掠记录‌:成员吉川小一郎从敦煌购得写本及经幡,但劫掠数量未公开,推测部分藏于日本龙谷大学或旅顺博物馆‌1213。
  • 争议性‌:劫掠文物多标注为“捐赠”,缺乏详细档案,如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唐代经幡未明确来源‌514。

三、流失现状与收藏分布

劫掠方
现存收藏地
代表性文物
保存状态
斯坦因
大英博物馆
晚唐五代幢幡(26件)‌3
色彩鲜艳,结构完整
伯希和
法国吉美博物馆
染缬绢幡、绘像幡‌1011
部分残损,学术研究价值高
大谷探险队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私人收藏
9世纪《菩萨立像幡》‌5
来源记录模糊

四、追索进展与保护措施

  1. 数字化回归

    • 敦煌研究院启动“数字敦煌”项目,对海外藏经幡进行高精度扫描,如大英博物馆开放190万件文物图像供研究‌1516。
    • 2025年国际敦煌项目(IDP)联合35家机构,推动丝绸之路文物资源共享‌17。
  2. 法律与外交努力

    • 中国《新文物保护法》(2025年生效)确立流失文物追索权,参考美国返还41件文物案例,强化国际合作‌18。
    • 日本学者发起“文物返还运动”,但大谷探险队劫掠文物仍面临举证难题‌1418。

五、总结

敦煌唐代经幡的劫掠集中于20世纪初,以斯坦因、伯希和为主力,现存文物多藏于英、法、日等国。尽管数字化技术为文化复原提供新途径,实体文物的回归仍需依赖国际法律协作与学术证据链的完善。

Tags:

很赞哦! ()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文章评论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站点信息

  • 开通时间:2019-10-12
  • 当前版本号:V5.4.0 ; 版本历史
  • 最后更新:2025-6-5
  • 本平台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类似于facebook及twitter的平台;不同的是,它杜绝一切假新闻,提供真实、理性、诚实、可靠、安全、没有偏见的资讯平台。欢迎更多的朋友加入我们!

  • 文章统计938篇文章
  • 标签管理标签云
  • 统计数据百度统计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