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消灭日本消灭日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中国文物都有哪些,列出全部详细目录

2025-06-16【消灭日本】人已围观 MP3

简介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中国文物数量庞大(总量超1.8万件),其核心陈列集中于‌东洋馆二层‌的“中国专馆”,按时代与类别系统展示。以下为馆藏代表性文物分类目录及重点展品(基于公开陈列信息整理)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中国文物数量庞大(总量超1.8万件),其核心陈列集中于‌东洋馆二层‌的“中国专馆”,按时代与类别系统展示。以下为馆藏代表性文物分类目录及重点展品(基于公开陈列信息整理):


一、青铜器展厅

  1. 商周礼器
  2. 兵器与杂器
    1. 汉代“成都丞印”封泥(反映古代文书制度)4
    2. 商代猛虎食人卣(罕见的人兽主题青铜器)5 青铜卣顶级珍品,刻画猛虎噬人场景 日本“重要文化财”28
    3.  
  3. 汉倭奴国王金印‌(东汉)‌
    • 光武帝赐倭奴国王印,实证中日早期外交
      藏于福冈市博物馆(东京展出记录)28

二、陶瓷器展厅

  1. 早期陶器
    •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彩陶把手壶(甘肃临洮出土)4
    • 战国彩釉壶1 ‌早期低温釉陶代表9
    •  
  2. 唐宋名窑
    • 宋代建窑曜变天目茶盏(传世孤品,釉色幻变如宇宙星空)8
    • 曜变天目茶碗 南宋 全球仅存三件,釉色幻变如宇宙 国宝8
    •  
    • 南宋吉州窑梅花天目盏1
    • 吉州窑木叶天目盏 南宋 木叶纹天然窑变 重要文物9
    •  
    • 青花束莲纹大盘 明 直径逾40厘米,外销瓷精品 -9
    •  
    • 宋代定窑白瓷(多件刻花、印花精品)6
  3. 明清官窑
    • 明万历景德镇五彩龙牡丹纹瓶1
    • 清雍正粉彩梅树纹盘1 宫廷御用瓷 等级-9

三、书画与佛教艺术

  1. 书画珍品
    • 南宋《潇湘卧游图》卷(日本定为“国宝”)2
      • 南宋山水画巅峰之作,乾隆旧藏
        原为清宫珍宝,现列为日本“国宝”26
      •  
    • 王羲之丧乱帖》唐摹本(最接近书圣真迹的摹本)5
      • 王羲之传世最高摹本,日本定为“国宝”
        内容反映东晋士族离散之痛,笔法精绝25
    •  
    • 唐代《世说新语》第六卷残卷(刘孝标注本)2 唐代写本 唐抄本孤品,明治时期遭分割6
    •  
    • ‌王史二氏墓志铭稿卷‌(北宋·黄庭坚)黄庭坚手书墓志铭,含修改痕迹1
    •  
    • ‌《菩萨处胎经》‌(西魏)
      现存最早手写佛经之一,日本“国宝”5
    •  
    • 红白芙蓉图‌(南宋·李迪
      • 工笔花鸟代表作,对日本狩野派影响深远
      • 八国联军时期流失,日本“国宝”56
      •  
    • 无准师范像‌(南宋)
      • 禅宗人物肖像画典范
      • 现藏京都东福寺(关联展览)25
  2.  
  3. 《大般若经》:藏有《大般若经》早期写本及刻本,纳入“日本美术陈列”体系,部分属重要文化财411(注:具体展品信息需查证馆藏目录)
  4.  
  5. 佛教造像

四、其他重要类别

类别
代表文物
备注
玉器
新石器至商周礼器14
石刻
多出自中原墓葬1
漆器与织品
镶嵌工艺巅峰之作
杂项
生活用具与宗教器物14
甲骨、玉器、漆器等逾万件(常设展轮换)67

法隆寺宝物馆藏‌
‌灌顶幡‌(唐代)
唐代佛教仪式法器,1878年法隆寺献皇室4

‌七世纪金工品‌
早于正仓院文物的唐代金属工艺4

五、关键补充说明

  1. 文物来源‌:
    • 部分为近代劫掠(如蟠螭纹鼎、甲骨文片)4,部分为古代贸易/馈赠(如宋代天目盏)1。及皇室移交(法隆寺献宝)49;
  2. 展陈规模‌:
    • 常设展中国文物约200件,其余藏品存放于库房轮换展出7。
  3. 数字资源‌:
    馆方官网提供部分藏品高清影像及解说(搜索“东京国立博物馆 藏品数据库”)37。

‌:完整目录需参照馆方出版的《东洋馆藏品图录》或数据库,以上仅涵盖公开展示的代表性器物。非公开文物未列入710。


藏在东京国立博物馆里的中国国宝
转载自: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4319741692264208&wfr=spider&for=pc
自唐代始,日本与我国保持着持续千年的友好互动。在双方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多样的“物”成为彼此沟通交往的桥梁。但到了近代,日本却数次发动侵略战争,以令人不齿的手段从中国掠夺了不计其数的珍品文物,成为海外诸国里“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国家。

而东京国立博物馆正是日本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东京国立博物馆于1872年创建,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馆内设有主馆、东洋馆、法隆寺宝物馆、平成馆等共六个主要展馆。博物馆共藏有亚洲各国美术作品、历史资料、考古文物等约12万件,其中包括89件国宝,648件重要文物,以及一些受委托保管的文物。

其中,东洋馆里专门陈列有丰富多样的中国文物。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漆器、汉晋南北朝的石刻造像、唐宋时期的书法绘画以及明清时期的瓷器等,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今天就让我们去探望几件远在异国他乡的国宝,看看它们背后的小故事吧……

新石器时期:马家窑彩陶把手壶

马家窑彩陶把手壶 新石器时代晚期 出自甘肃临洮马家窑村

马家窑彩陶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中南部。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又延续发展数千年,其陶器的器型丰富多姿,极富变化且绚丽多彩的图案,将彩陶文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商代:甲骨文片

甲骨文片 商代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殷墟文字”,是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也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据学者统计,截至目前流失在海外的甲骨文超2.6万片,其中日本共藏有12443片,多为侵华战争时期获得。

战国:蟠螭文鼎

蟠螭文鼎 战国时期 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

蟠螭文鼎(楚王鼎),1933年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可以确认的楚国国王墓。出土文物近4000余件,由于器物时代明确且文化面貌清晰,遂成为楚国晚期器物断代的标准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这尊鼎形制雄伟,堪称楚国重器,于抗战期间被劫掠至日本。

汉代:“成都丞印”封泥

“成都丞印”封泥 汉代

封泥在中国先秦时代就已存在。人们在运送物件时常用绳子捆扎,而后在绳子打结处粘上特制泥块并按上玺印,以防他人拆开,这便是“封泥”。封泥的发现始于清朝道光初年,最早在四川出土,后来在山东临淄等地也多有发现。留存至今的封泥常常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具有非凡的学术价值。王国维曾说:“封泥之物,与古玺相表里,而官印之种类,较古玺印尤多,其足以考证古代官制、地理者,为用至大。”

唐代:宝庆寺浮雕造像

如来三尊佛龛 唐代 出自西安宝庆寺

十一面观音龛 唐代 出自西安宝庆寺

这两件造像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时期的浮雕造像,出自宝庆寺佛殿内,但其实际最初是被安置于唐朝长安城大明宫南侧的光宅寺七宝台之上。此批浮雕造像受印度笈多王朝美术的影响,具有极强的写实性和丰富的形体表现,为盛唐时期佛教雕刻的代表性作品。如此珍贵的造像共有32件,上世纪初日本学者早崎梗吉利用在华考察的机会以各种名目攫取其中大部分并带回日本,目前东京国立博物馆中约藏有15件。


西安宝庆寺造像龛历史资料图



卷草八凌镜 唐代

唐代铜镜相关知识链接:《青铜镜里中秋月》

唐代:三彩贴花龙耳瓶

三彩贴花龙耳瓶 唐代

此瓶体三面贴饰有宝相华纹浮雕图案,龙头咬住瓶口两侧又与瓶身相连,构成耳状,故称为龙耳瓶。瓶身采用彩色贴花工艺,体现出浓郁的波斯审美风格。唐三彩,指的是中国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因此类器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所以也有“洛阳唐三彩”的说法。

五代:二菩萨立像

二菩萨立像 五代 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1900年5月26日,甘肃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宗教、艺术等提供了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珍贵资料。可惜的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纷纷前来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南宋:《雪景山水图》

梁楷 《雪景山水图》 南宋

梁楷是名满中日的南宋画家,曾于南宋宁宗期间担任画院待诏。善画山水、佛道和鬼神。又性好饮酒,且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故被称为“梁风(疯)子”。图中描绘两位身着白色披风、头戴风雪帽的骑驴人穿行于山谷间。水边生长有两棵枝干虬曲的老树。远处的密林和山体在淡墨渲染的天空映衬下给人以空阔感,整个画面呈现出荒凉萧瑟的氛围,堪称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经典之作。此画也被誉为“日本国宝”之一。

清代:绿度母菩萨坐像

绿度母菩萨坐像 清代

绿度母相传是藏传佛教中阿弥陀佛左手发出绿光化成的菩萨,以救人脱离灾难著称,因此也被称为“救八难度母”。在藏族历史传说中,文成公主就是绿度母的化身,可见其地位之尊崇。


北魏菩萨头部 出自龙门石窟宾阳洞

1893年,在中国游历的日本学者冈仓天心偶然间发现了龙门石窟,石窟里那些巨大的佛像和华美的浮雕将他彻底震撼征服。念念不忘的冈仓天心回到日本后,将旅途中拍摄的龙门石窟照片制成幻灯片并举办了讲座。如此一来,龙门石窟在国际上很快声名远播。从此,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纷至沓来,他们有的是学者、旅行家或探险家。但在乱世之中,更多的人却是那些为了金钱而来的古董商或文物盗贼。灾祸就此降临,佛像和浮雕们被肢解、切割或摔成碎块,以便运输和贩卖到国外……


龙门石窟奉先寺左胁侍菩萨历史资料图

今天我们探望的国宝们不过是流失文物中的九牛之一毛。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共有约17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流向了全球29个国家的126家博物馆。日本,也只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保护意识的觉醒,跨国文物保护合作也在扎实推进并取得不少成果。愿在异国他乡的国宝们一切安好,并盼早日归来。

铭记历史,着眼当下,开创未来。

(图片资料来自东京国立博物馆数据库和互联网)

Tags:全球化为中国提供了机会   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   经济学与经济学家   国际主义   民族主义-续   经济领域的自主权   美国佬不行了吗   责任、责任感、能力   帝国的极限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文章评论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站点信息

  • 开通时间:2019-10-12
  • 当前版本号:V5.4.0 ; 版本历史
  • 最后更新:2025-6-5
  • 本平台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类似于facebook及twitter的平台;不同的是,它杜绝一切假新闻,提供真实、理性、诚实、可靠、安全、没有偏见的资讯平台。欢迎更多的朋友加入我们!

  • 文章统计1121篇文章
  • 标签管理标签云
  • 统计数据百度统计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